0%

V for Vendetta

V for Vendetta (2005)

In a future British tyranny, a shadowy freedom fighter, known only by the alias of “V”, plots to overthrow it with the help of a young woman.

Director: James McTeigue
Writers: Lilly Wachowski (screenplay) (as The Wachowski Brothers), Lana Wachowski (screenplay) (as The Wachowski Brothers) | 1 more credit »
Stars: Hugo Weaving, Natalie Portman, Rupert Graves | See full cast & crew »

未来的英国社会处于极权统治的高压下,不能容许同性恋者、异教徒等社会角色的存在,人民在黑暗政权下苟延残喘。
  这晚,年轻女子艾薇(娜塔丽·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饰)身陷险境,幸得V(雨果·维文 Hugo Weaving饰)相助。V是一个永远带着面具的神秘男子,拥有高智商和超凡战斗力。V继承了前革命英雄的使命,为了推翻荒唐极权的统治阶层,他成立了神秘的地下组织,摧毁了伦敦的标志性建筑,点燃了反政府的熊熊烈火。
  艾薇和V深入接触,不仅得知了V的神秘使命,还渐渐发现原来自己的身世,注定了自己和V是同一条阵线的人。

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

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电影《V字仇杀队》 

文/王怡

沃卓斯基兄弟在《骇客帝国》三部曲后,推出这部对恐怖主义立场暧昧的电影。今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亮相,直到最近一区推出DVD,争议之声仍不绝于耳。电影把英国史上著名的“火药阴谋案”,搬到了假想中的极权主义英国。当年没能炸掉王室和上下两院的天主教狂热分子盖?福克斯,摇身变成大众民主的斗士,最终利用伦敦地铁炸毁了古老的国会。影片原定在去年11月5日,也就是“火药阴谋案”400周年纪念日举行首映,因其对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渲染与联想,而被迫推迟到今年上映。

1605年,火药成为这个世界的关键词。在英国,一群梦想复辟天主教统治的狂热分子策划炸毁议会和王室。11月5日是议会大典,福克斯成功的将36桶火药偷运到国会的地下室。这一阴谋在5日凌晨奇迹般的败露,福克斯等人被处绞刑。英国逃过了人类政治史上最大的一次恐怖策划,他们实在有理由纪念这个日子,因为这批火药足以将整座国会炸毁20余次。所以11月5日成了英国传统的火药节,人们上街庆贺,将福克斯的人像反复焚烧了400年。

同年同月,世界另一端的北京城,却没能避开热兵器时代的第一次大爆炸。掌管皇家火药库的两名宦官,命令工匠用铁斧劈开结成硬块的旧火药,结果造成震动京师的爆炸。当场炸死官兵93人,居民死亡无数,炸毁房屋三十余间。

这两个火药事件,预示了近代的第一次全球化,就是热兵器暴力的全球化。恐怖主义是这部电影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时代背景。但这部电影原本还有另一个令人亲近的背景,那就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反乌托邦”传统。

有件事非常奇怪,“乌托邦”思想是从英国诞生的,而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也都是英国人写的,如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而且最近二十年来,著名的“反乌托邦”电影也都是英国人拍的,如《1984》在1984年被英国导演搬上银幕。1985年,特里·吉列姆在英国拍出他最经典的电影《妙想天开》。这部电影是奥威尔和卡夫卡的混合,对人们在极权主义和官僚主义体制下的挣扎,作了最形而上的镜像思考。似乎是为了更符合我的描述,吉列姆甚至离开好莱坞,特意加入英国国籍。

和《妙想天开》一样,《V字仇杀队》也改编自英国作家的作品。也耸人听闻的假设英国成了一个纳粹式的极权国家。和《1984》一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党和“老大哥”控制了人们的一切思想。一个离极权主义最遥远的国家,一种与极权主义最陌生的体制,却被想象为一个必须炸毁国会、推倒重来的法西斯国家。乐观的人会说,这证明了只有最自由的体制,才能容忍最恶毒的批评。但悲观的人会说,是啊,连英国也可能出希特勒,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呢。想想大英图书馆那两道恶狠狠的脚印吧。如果自由意味着同时产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同时产出恐怖和非暴力。那么得胜的希望又在哪里?

我承认影片中那个戴着福克斯面具的“V”,的确很有魅力,混乱了很多年轻观众的希望。很多人面对这部电影,企图分辨革命和恐怖主义的差别。但火药的出场,意味着它们之间一切差别都是可以被取消的。我也承认当“V”说出那段经典的台词时你很难不被诱惑,他说“面具下是思想,你无法杀死它,因为它刀枪不入”。几百年来,人们一步步把“思想”偶像化,当作真理本身去崇拜,最终导致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谁有资格说谁是错的呢,这一结论其实就是恐怖主义的本源。沃卓斯基兄弟的初衷,是借这部电影表达对西方宗教保守主义复兴的不满和逆反,但不满的列车通往哪里呢,竟然通向了反人类的地铁爆炸案。“思想”二字听起来很高贵,但人们往往不愿承认思想的主要成分,是激情和欲望再掺苏打水。

欲望无敌,这就是“反乌托邦”的原则。在《1984》中,奥威尔说,“做爱本身就是造反”,一次高潮就是对党的一次打击。温斯顿对他的女友说,“你只是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亚里士多德说,理性就是对激情的克服。而腰部以下的叛逆,只是将这个世界由一种激情交给另一种激情。这也是我对《V字仇杀队》的评语。事实上,二十世纪并未诞生真正的“反乌托邦”精神,因为只有乌托邦才能反乌托邦。当一个“盼望不至于羞耻”的真正的乌托邦隐匿了,那些虚假的乌托邦你怎么去反呢,你的所谓反,其实只是替换。

盲目的眼看不见真正的历史。在福克斯的前后时代,英国史上有三种比他更值得尊敬的“受害者”。电影中用禁止《可兰经》来说明极权的性质,暗示以革命追求信仰自由的正当性。但就在火药阴谋案前50年,著名的殉道者丁道尔,为了将《圣经》译成英文,使英国老百姓能直接阅读圣经,而被天主教会烧死在火刑柱上。但他死前一刻并没有说,“炸毁国会吧,英国才有希望”,他说,“上帝啊,求你开启英格兰国王的眼睛”。到福克斯策划阴谋时,英文版圣经已经合法出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局面恰恰是福克斯所仇恨的,也是他决心炸毁国会的原因之一。6年后,没被他炸死的詹姆士一世,主持翻译的英文钦定版圣经,以5个先令的价格大量出版。

另一个人物是开创了违宪审查制度的柯克法官。他对那个没被炸死的国王说,司法必须独立,对不起,你没有审案子的权力。几年后,詹姆斯一世将他撤职。柯克转而成为下议院的议员,坚持主权在议会、而不在国王的宪法传统。几年后,詹姆斯又解散了下议院。但柯克也没有说,“杀死暴君吧,英国才有希望”。

第三个是清教徒和他们的长老会,因为宣扬民主理念和要求政教分离而受到迫害。詹姆斯一世的母亲,天主教徒玛丽女王临朝时,短短3年烧死了400名新教徒,留下“血腥玛丽”的称呼。詹姆士是新教徒,但反对政教分离,坚持必须由国王任命主教。他要求清教徒宣誓承认国王的最高宗教权威。清教徒们没有使用火药,他们成为远走荷兰和美利坚的“天路客”,为人类开创出宪政共和制度。

英国拥有古典自由和立宪政体,恰恰在于它固执地走在与“火药阴谋案”相反的道路上。这部电影替福克斯翻案,不过是为了取悦这个世界的相对主义激情。电影中V的颠覆计划很有意味,他第一年先炸毁了伦敦的老贝利法院,当那个著名的蒙眼的正义女神像倒下,意味着他要成为最高大法官。第二年再炸国会,乃是行使他偷来的审判权。马丁·路德曾经在反对德国农民战争时说,革命就是对上帝的叛乱。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的扉页上,引用圣经题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是一切非暴力的前提和信心。所谓革命或恐怖就是不承认自己之上的裁判权,而决意自我伸冤,担任人类的最高裁判官。

V其实是罗伯斯庇尔和马拉的混合,趋向马拉的一面使他看起来饶有情趣,甚至缓解了暴力的令人不适。某种无政府主义色彩也冲淡了暴力的专制内核。但趋向罗氏的那一面才是V的答案。他在密室中练剑的镜头,如一种强迫症,显出复仇动机的苦毒。他试图爱艾薇,也试图模仿正义,却始终无法胜过那满心的杀气。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最高大法官,别以为这是理想主义,这只是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无论V的造型多酷,飞刀舞得多圆,如《箴言书》所说,“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真正的希望没有火药味,真正的英雄永远是丁道尔、柯克和那些天路客们。

沃卓斯基兄弟给了我们一个噩梦,我们要知道如何醒来。

V和Gordon的关系探讨

先声明,以下会有严重剧透……

看电影的时候因为那个煎蛋,估计不少人会对V和Gordon的关系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想。其实电影本身是把这个问题交代的很清楚的,只不过很多交代是用伏笔甚至一闪而过的画面,所以关注剧情主线的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忽略掉。

首先说一下结论,V和Gordon是一个年代的人,在V进Larkhill监狱之前,他们应该是Gay伙伴,Gordon通过某些手段保全了自己,伪装成一个正常人,并在电视台做脱口秀的节目主播。暗中帮助V实现他的计划。

罗列一下片中出现的细节。

-在煎蛋的场景中,V和Gordon都开了背景音乐,曲调风格类似,都是轻快的萨克斯风,证明这两人有相似的喜好。

-两个人所煎的蛋的特写,V的是正面,Gordon的是反面,而且这个反面上形成○的符号,○代表啥,受呗。

-为什么说Gordon在暗中帮助V,这是借Creedy在神父被杀那个场景中对Finch说的话交代的,Creedy的原话是这样的“恐怖分子似乎对我们电视系统的内部结构了如指掌,首相大人很怀疑是不是有内鬼”。我们当然知道Finch不会是这个内鬼,但是V为什么在电视台行事如此的顺利,并且还知道秘密的紧急频道,用来播出他的演讲,是谁在帮助他呢?Gordon无疑是最佳人选。

-再来看V和Gordon房间的内部装饰,很明显两个房间有很多让人感觉相似的地方,油画,东方的雕塑。V的房间里有个台子,放着中国的石佛头像,而Gordon的地窖里,在Sutler漫画像底下,也摆着一个稍小一点的中国石佛头像。Taste真是相近呢。

-V监狱里的那个在草纸上写自传的女囚的故事也有很多信息量,首先我们知道这个女的是个Les,奇怪的是在交代她的同伴被捕的时候,画面上是一对Gay被抓的场面。这意味着和她们一起被捕到这个监狱里面的,应该都是同性恋者。从常理推断,Sutler政府也应该会把异教徒,政治激进者(比如女主角的父母)还有同性恋者分别关在不同的监狱。这就充分证明了和Les同在一个监狱的V早年是个Gay。同志们还可以回忆一下Larkhill监狱里面囚徒们排队打针的场景,我们知道V和那个女Les是隔壁,那么排队打针的时候应该也该挨着站的,所以,还等什么,赶快去看看V以前长什么样子吧。

-回到Gordon的房间,影片中Gordon和Evey在地窖里谈话的时候,Evey无意中看到Gordon背后的墙上的黑白照片,然后两个人都很尴尬,不定格的话你无法看到照片上是什么——年轻时代的Gordon和另一个男性赤身裸体的照片,很明显,Gordan同志是个Gay无疑了,后面他对Evey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也就是这部电影很明白的告诉你Gordon和V是一对的信息,也在这里出现了,在黑白照片上,Gordon和他的同伴的背后和手臂上都有大片的纹身。

我们先说一个线索,就是在V的房间里面,有一种很特别的装饰,就是镜框里的大大小小的蝴蝶标本,蝴蝶应该是纹身的一种意像,V热衷于收藏蝴蝶,多多少少说明了他自己的喜好。

你大概会想,这太牵强了吧,怎么能证明V就是Gordon的同伴呢,我们又没在电影中看到V的后背和手臂。你错了,电影里面有一处,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在V的手臂上,有Gordon同伴一样的纹身。这一处是如此的短暂,但却毋庸置疑的表明了V和Gordon的关系。

在浴室里杀死“Voice of London”同志前,这个胖哥们回想起来当年在Larkhill用电棒打蜷缩在地上的V同志的场景。再到很后来,V假扮失踪的政府人员,向Finch交代Larkhill的故事的时候,又有一个蜷缩在地上的人被拳打脚踢的场景,很显然,V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去,这个被拳打脚踢的镜头只持续了大概0.5秒的时间,但是画面中却有一个惊人的信息–这个躺在地上被殴打的V,手臂上明明白白的有Gordon照片里的纹身。

这下够明白了吧,哪有什么猜想,在我们猜想的时候,导演和编剧正躲在背后得意的笑呢。

—— 2014.12.28更新 ——

暴走视频参考本篇影评做了一期视频,可以对照着看,感谢@zero 同学的提醒。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yNjc0ODM2.html

另外翻了一下评论,营养也很多,比如这@plane life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这条:
—quote—
  重大发现:
  V和戈登是什么关系暂且不论。V是男是女暂且不论。但V是同性恋是肯定的了。
  今天回去找配乐的时候突然发现,娜塔莉波曼第一次被带到V的家里醒来之后疑惑地转着看,镜头展示了V的家中装饰,墙上有一幅著名油画《圣塞巴斯蒂安殉道图》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980841645/,其寓意为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1769021/discussion/22876316/,这部电影细节微妙到极致,这应该是个有力的证据。

如果恐惧成为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应…

一, 电影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全方位精彩的电影了。

之所以说它全方位精彩是说不管你喜欢电影的什么方面,你都能在VFV (V For Vendentta)里面找到自己的最爱。

你喜欢政治哲学的,里面有问题让你思考“如果恐惧成为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应该拿起暴力作为武器?”

你要是喜欢平等自由,公民权力的,里面有保护少数群体权益(比如同性恋),反对国家思想检查,支持言论自由等等。

你要是喜欢咬文嚼字(英文了),喜欢文字游戏的,里面有似韵非韵的偈语,里面有莎士比亚的台词。

你要是就喜欢视觉刺激,听觉享受,就只图看个热闹,听个动静。里面有场面宏大的爆破,《黑客帝国》式的华丽打斗,忧伤的Cry me a river,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你要是喜欢演技的,那么Natalie Portman在电影里面的演出绝对让你满意。她的角色在片中感情跨度相当之大,从屈辱到感动,从镇定自若到disbelieve ,她都把握的丝丝入扣。这部电影是我感觉她演的最好的一部。不光是她,里面若干配角不管从选角到表演都有出彩的地方,特别是那个 Chief Inspector Finch。

二, 如果恐惧成为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应该拿起暴力作为武器?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答案了。

  1. 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里面
    先说 人的基本权力是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然后说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政府建立的目的就是维护人的这些基本权利

接着说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不管什么样的政府,只要危害到人民的这些权利了,人民就有权改变或者废除这样的政府。

当然这不是说你随便找个小事情(比如被开罚单了)就可以推翻政府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但是,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But when a long train of abuses and usurpations, pursuing invariably the same Object evinces a design to reduce them under absolute Despotism,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to throw off such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Guards for their future security.

这里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不光光是权利,而且是duty, moral obligation 起来造反。

  1. 杰佛逊 Thomas Jefferson 有句话更直接
    what country can preserve its liberties if their rulers are not warned from time to time that their people preserve the spirit of resistance? 如果统治者不被人民的反抗意识所畏惧的话,什么样的国家可以保障自由呢?

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with the blood of patriots & tyrants.
自由之树木需要不时地用爱国者和暴君的鲜血来浇灌。

3.林肯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在他的就职演说里面,他说。
This country, with its institutions, belongs to the people who inhabit it. Whenever they shall grow weary of the existing Government, they can exercise their constitutional right of amending it or their revolutionary right to dismember or overthrow it.

其实这样的理论,我们祖宗也有的。
有人问孟子,推翻 夏桀、商纣,是不是弑君,是不是不义。
他说 “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三,台词

这部电影的台词对于整部电影的意义完全可以用画龙点睛来形如。

V 出场的自白,一长段话里面几乎每句话的每个单词都是以v开始,真的是帅呆了 :)

Voilà! In view, a humble vaudevillian veteran, cast vicariously as both victim and villain by the vicissitudes of Fate. This visage, no mere veneer of vanity, is it vestige of the vox populi, now vacant, vanished. However, this valorous visitation of a by-gone vexation, stands vivified, and has vowed to vanquish these venal and virulent vermin vanguarding vice and vouchsafing the violently vicious and voracious violation of volition. The only verdict is vengeance; a vendetta, held as a votive, not in vain, for the value and veracity of such shall one day vindicate the vigilant and the virtuous. Verily, this vichyssoise of verbiage veers most verbose so let me simply add that it’s my very good honor to meet you and you may call me V.

hehe, 真的很cool,还有这个

Evey Hammond: Who–who are you?
V: Who? Who is but the form following the function of what… and what I am is a man in a mask.

Evey Hammond: I can see that.
V: Of course you can. I’m not questioning your powers of observation, I’m merely remarking on the paradox of asking a masked man who he is.

和这个

A revolution without dancing…is a revolution not worth having!

特别是这个

Creedy: Die! Why won’t you die?
V: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e than flesh. There is an idea, Mr. Creedy - 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这里有更多的台词:

http://www.imdb.com/title/tt0434409/quotes

4 总结

这样精彩的电影因为主题的关系应该是不会在国内上映了。
如果以后出了D版DVD的话,请大家一定收藏一份,保证绝不让你失望!

最后,用V的两句话来收尾吧。

Peopl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 afraid of their people.

A revolution without dancing is a revolution not worth having!

跳着舞革命

相信我,V是这世上最为风度翩翩的杀手、怪客、武士和复仇者。
他熟读莎士比亚,热爱柴科夫斯基,每看一遍《基督山复仇记》都会被打动,懂得烹饪,怀旧,电唱机里播放老歌。
他不属于他所在的时代他所在的世界,他好像去错了时空的流亡贵族,自得其乐,但离群索居。
他很浪漫,在他用以摧毁国会大楼的炸药中,甚至混合得有大量烟火。该时刻,倾城惊动,众人仰面观望,这阴霾世界有一场火树银花。他把复仇变成节日。他带来光。

没有理由地,V总是叫我想起伦敦老城区爬满常春藤的灰墙,落雨的泰晤士河,浓雾中维多利亚式样的街灯,一切旧的,美丽的,而又昏暗的事物。

故事的时间应该是二零四零年前后,地点,伦敦。
那是最坏的时代,整个英国都处于严酷的强权控制之下,好像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传感器和监视系统的包围里,人们沉默而顺从。
V是二十年前政府的病毒性生物武器研制中,所用的活体试验品里,唯一的生还者。
而他复仇的对象则是一个时代——有序的灰暗的死气沉沉的时代,在其中,同性恋、异教徒、政治激进分子都将被逮捕被处决,他们莫名消失,好像没有存在过。
这个剔除了全部异质元素的世界,表面上纯粹,平静,没有锋芒,呵,美丽新世界。
但大众的怨怼愤怒却转而向内,汹汹暗涌,这虚幻的乌托邦。

阴差阳错地,伊芙(娜塔丽•波曼饰)被卷入V的复仇行动,并被带回他位于地底的家中。
次日,她醒来,懵懂中听见荡来一支老歌,《泪流成河》。又见幽暗走廊遍布书籍、雕塑和油画——来自政府仓库的违禁品。
伊芙有些恍惚,是否走错了时光来错了年代,她不知今夕何夕。
娜塔丽•波曼,呵,我实在忍不住想要说一说她,这个十二岁已经颠倒众生的女孩。成年的她,面貌趋于中正,邪气收敛起来,但依然美艳。而且,这一回,她又遇上孤独的杀手,又与他相爱。

爱得又隐忍又寂寞。
电影中,她跟V少有恋人间的身体接触,从始到终,他们不过共舞一曲,还有一个吻,隔着面具。
甚至,她都不晓得他长什么样子。
伊芙对V说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对你一无所知,而你却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呵,大概是因为,这世上有太多人没有面具,但却以其他方式掩饰着自己,而惟独这个男子,戴着面具,却敞开了他的灵魂。他美丽昏暗的老灵魂。

电影中有一封藏在牢房老鼠洞里的信,非常动人。
“给我不认识的你”,它来自一个因同性恋而被捕并且在狱中死去的女子,瓦拉瑞。
在信里,她说,我们的尊严是那么的小,但那是我们的仅有,那是我们最后一寸领地,但在这一寸里,我们是自由的。
读过这封信的人——V、伊芙,都被它深深打动过,乃至死亡当前仍不肯退却。
是这封信唤醒了他们体内沉睡的力量,使他们可以与死、与恐惧对垒。他们自由了。

故事的结尾,V死去。他躺在装满炸药的列车里,国会大厦是这辆车的终站。
他的身边簇拥着他种的红玫瑰,已经绝迹的斯嘉丽•卡森。
至死他也戴着面具,永恒微笑,笑容诡谲轻蔑。

他独自行过死荫的幽谷,去赴一年前订下的,那一回菊花约。
他将二十年的寂寞谋划,换一场漫天烟花众人来看,来惊动,来歌哭,来欢喜。
东方曙色初动,他带来光。

来吧,为了V,起立,鼓掌!

你有多久没有体验到一部电影让你有热血沸腾,让你有想大声呐喊才能宣泄的快感?身体每一个毛孔都酣畅淋漓的呼吸,那每一根血管里的血液都是即将喷薄而出的岩浆,炙热灼人。

关于一部好电影,其实最高的赞扬,在我看来,就是四个字“起立,鼓掌”。

昨晚,在电脑前的我,不止一次,为这部电影鼓掌叫好。

这哪是一部电影啊?这分明是号召为自由而战的檄文!

这是虚幻的乌托邦,也是曾经、现在甚至未来都会出现的暴政。电影的色调是阴郁的黑,喷涌的红。

影片的开端,以一段历史事件为援引,1605年的“火药阴谋”,我们的主角V的那张面具,就是盖伊福克斯。

从摘下手套露出的那双“体无完肤”的手,可以知道V曾所经受的。

这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所存在的最乖戾的面具了,并不是像拿着砍刀的杰森在黑色星期五里带的面具那般透露着血腥的恐怖,它时时刻刻都是微笑的表情,纤细的眉和髭须,狭长却如同黑暗深渊般无光的眸子,还有脸颊上诡异的淡红,初时看像小丑般引人发笑,而后却有不寒而栗的惊悚。

他是谁?从电影里面我们未曾见到他的真实面目,但仅从他曾露出的双手便可以知道那张面具之下的脸是多么的可怖,如同那一晚,从烈火中走出的身影,来自地狱的恶魔。

这部电影的台词堪称字字珠玑,如果你能有耐心把每一句台词都细细品读,你甚至已经无需再看任何影评,你会明白,那些语言所能带来的力量,甚至远远超出V刺向黑暗的短剑所拥有的犀利—————“尽管沉默代替了谈话,但语言却总是能保持它的力量,言语提供了表达见解的方式,并且它可以告诉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们真相”。

故事伴随着1812序曲那激昂的音乐开始,又伴着它结束,除却V手中冰冷的剑刃,他同样是个浪漫主义的侠客,酷肖那些只在英雄传说中存在的人物,他彬彬有礼,他喜欢古典音乐,他学识广博,通晓莎翁笔下那些浪漫的诗句,在如同世外桃源的“暗影长廊”里,摆满了各种艺术奇珍,他就像他所喜爱的基督山伯爵一样,充满了神秘,有着侠骨柔情的情怀,但他所要复仇的目标,却是这个残暴黑暗的政府。

恐怖主义也是信仰,但只有恐怖主义才会漠视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它同革命的区别。V所要做的并非杀戮,而是拯救。

这样政府曾经存在过,你可以认为是纳粹的亡灵;这样的政府如今也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你我都明白。他们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为其辩护的喉舌,控制着舆论,麻痹着人心,为虎作伥,有道貌岸然却卑鄙无耻的党棍,宣扬高尚的信仰,却干着最肮脏的行当,他们有密如蛛网的审查制度,监视措施,将他的人民隔离在一块黑暗的荒岛,所有的人权都是最卑微的婢女,面对着专制的强暴,无路可逃。

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有着豪华的宫殿,奢侈的生活,富可敌国的财富,凌驾于任何法律之上—–尽管那些法律也是他们自己定下——无可比拟的特权,这些特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开着特殊牌照的豪车,无视交通法规的公子哥,可以是奸淫幼女之后反诬其卖淫的判决,可以是政府办公楼的奢侈豪华与百姓简陋的蜗居的对比,可以是在商海里稳赚不赔只因有各路神仙保驾的国企领导那源源不断的油水。而在电影里,特权可以是百姓已经快连味道都忘了的黄油,元首却可以用专列来为自己满足口腹之欲,当然不单是黄油,还有元首的雪茄,还有元首每晚都必须饮用的温牛奶,还有那些送上牛奶的美女———-这些大家都知道,但不能有意见,要不然等待你的就是一个恐怖的黑口袋。

面对着这个国家的“不正常”,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艾薇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才有了V在电视台那番振聋发聩的演说。照一照镜子,你就会找到造成这一切的罪人————-通往朝鲜的道路,是每一个沉默的人共同铺就的———–即便是猛士才敢正视的鲜血淋漓,时光也会将它洗刷的只剩下苍白的印记,而那些呼声,会被选择性的遗忘。我们能看得见V的面具,却看不见自己的面具。

艾薇的父母就是这样的猛士,在艾薇的回忆里,她的母亲提出离开这个国家,然而她的父亲说“如果我们离开,他们就赢了”。历史不总是偏爱那些“高尚者和警醒的人”,更多的时候,刺刀和子弹更能取得胜利。而面对当权者的暴力镇压和思想禁锢,你还能指望什么?非暴力不合作就能取得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只能是美好却不切实际的愿望。

我想到了90年前的五四运动,五四的精神并不高深,如果你读懂了她,你就会明白那不是教科书上的一段铅印文字,不是某道历史大题的概念性回答,她甚至都和官方每年的那些的纪念南辕北辙,因为统治者并不希望五四精神的真正发扬光大,当权柄落入手中,那些曾经拿来做宣传的理想都变得不值一文,“民主”曾经是刺向政治对手的利剑,当自己坐了江山,却惧怕了这把剑的锋芒。这就是中国的游戏。

90年前的那些青年们,他们的青春热血让这个民族有了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最有鲜活生命力的群体,在近代饱受欺凌的土地上,绽放出了最美丽的民主之花。20年前,也有那样的一些学生,但我们已经知道了结局,我想问的是,艾薇所言的“希望”,我们曾经有过,但我们还会见到么?

就像往往学完了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才能明白鲁迅的勇气和伟大,那不是语文课上枯燥无味的自然段分解,不是将书页翻烂得到的某道阅读理解的条条框框。那些隐藏在平凡字眼下的真正财富,都被我们的教育和体制屏蔽了。

面对着一切,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害怕,谁能不害怕呢?丢掉目前虽然怯懦却实在的生活而去追求那崇高而飘渺的理想?难道家人和自己的生命不是最重要的么?难道活着,不是最好的么?就像威廉华莱士和那些农民们说的,“逃走,至少还能活,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

到底是生命更重要还是理想更重要,这是个没法说清的命题,没有人可以不畏惧死亡,我也没法把这篇文章写得如同舍身取义那样的崇高,但毫无疑问的是,艾薇在大雨磅礴的夜晚,张开双臂,她和当年从熊熊烈火中走出的V一样,获得了重生。

自由之树需要用爱国者和暴君的血来浇灌。V选择了同这个旧世界一同毁灭的命运。而广场上潮水般涌来的V,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新生和人性尊严的复活。

无论怎样卑劣黑暗的暴政,他所能动用的终极手段就是剥夺你的生命,但如果你明白了你所能捍卫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它虽然卑微,虽然被当局视如粪土,但那是你最后的领地,为这最后一寸领地,也许,你可以像艾薇那样,像V那样,像戈登一样,直面死亡。

V说,平等,公正和自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高耸的灯塔。

那一丝光明或许微弱,但即便在最浓重的黑暗中,也永不褪色

因为你宣扬的是自由的光,让独裁的黑暗战栗。

如果你没有看过,我希望你看看这部电影,更希望读懂电影里的灵魂。

只有习惯了黑暗的眼睛才会畏惧光明,所以它在大陆理所当然的不得上映。

但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还有网络,无论是sutler还是Hitler,都无法阻断这张网。

V也许是英雄,但V,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内心深处的正义良知不会消失殆尽,这个世界,就会有V。

人民不该惧怕他的政府,而是政府应该惧怕他的人民。11月5日如潮般的V,我们也曾有过。

子弹和刺刀可以杀死肉体,但无法杀死信念,信念不死,就像曙光必然降临。

V是胜利,是罗马数字5,是一个符号,是一种信念,最重要的,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面对暴政,你可以选择沉默和服从,你可以将那些与你不相干的事件屏蔽,你可以杀死V,而后,你会发现,当你的尊严被肆无忌惮的践踏,已经不再有人能为你抗争。

若你果真心意如铁石,将这些仅视作电影世界里的荒诞不经,那么,我也无话可说。

被代表 被死亡 被和谐 被选举 当一些的常见的词语都可以加上被动式,当这些被动式就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生活里。

当我们已经不大能弄清楚党和国家 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这部电影,在寂静的午夜,像闪电划过,雷声轰隆。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